美兩黨聯手推出《H-1B和L-1簽證改革法案》,禁止外籍替代本地人!

Back 10 10 月, 2025 Christina

最近,美國政壇傳來一則震動移民圈的重磅消息:共和黨參議員查克・格拉斯利與民主黨參議員迪克・德賓牽頭,聯合伯尼・桑德斯等跨黨派議員,推出了《H-1B 和 L-1 簽證改革法案》。

這一法案直指 H-1B 抽簽亂象與 L-1 簽證濫用問題,從申請機製、雇主責任、員工保護等多維度重構簽證體系,無論是計劃留美工作的留學生,還是依賴外籍人才的科技企業,都將受到深遠影響。

 

學霸+高薪:唯一通關密碼!

 

長期以來,H-1B 簽證 「僧多粥少」 的困境,讓無數技術人才陷入 「抽簽賭概率」 的被動局面 —— 每年 8.5 萬個配額,卻要面對數十萬份申請,印度籍申請人雖占比 58%,但所有人都要靠 「運氣」 突圍。而此次法案的核心變革,就是徹底拋棄隨機抽簽製,改用 「成績 + 薪資」 雙導向的優先級製度,讓 「硬實力」 成為通關關鍵。

根據法案細則,H-1B 申請優先級將按以下順序排列,層級差異劃分的明明白白:

  • 頂尖梯隊:在美國高校獲得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數學(STEM)領域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申請人,直接鎖定最高優先級,相當於拿到 「綠色通道」;
  • 高薪梯隊:雇主承諾支付 「職業技能 4 級」 median 工資(基於最新《職業就業統計調查》數據)的申請,優先級緊隨其後,體現 「高價值人才優先」 邏輯;
  • 普通高學歷梯隊:在美國高校獲得非 STEM 領域碩士學位、STEM 領域學士學位、非 STEM 領域學士學位的申請人,依次占據第三至第五優先級,本土教育背景優勢被放大;
  • 特殊需求梯隊:從事美國勞工部 「Schedule A 第一組」 職業(即美國本土人才稀缺的工種)的申請人,以及符合 「良好企業公民」 標準的雇主(如已加入 E-Verify 系統、近 5 年無移民或勞工法違規記錄、H-1B 申請獲批率超 90% 等)提交的申請,分別位列第六、第七優先級。

 

這一製度與美國國土安全部(DHS)此前提出的 「高薪優先抽簽」 草案形成互補 ——DHS 側重 「薪資高低」,而法案更強調 「本土教育 + 高薪」 雙重優勢。正如Immigration.com執行律師拉吉夫・S・卡納所言:「相反對 STEM 領域的美國留學生來說,可能是歷史性利好。從美國大學拿到 STEM 碩博學位,將讓你在 H-1B 競爭中,遠超持有外國學位的申請人。」

 

PREM 嚴察 「替代美國人」 嫌疑;30 天公開招聘成硬性門檻!

 

該法案之所以被稱為 「激進改革」,很大程度上源於對雇主的 「強約束」—— 直擊多年來部分企業 「裁美國員工、招廉價外籍勞工」 的爭議痛點。

明令禁止 「替代雇傭」,180 天 「保護期」 護航美國員工

 

法案明確規定,雇主不得在任何時候用 H-1B 員工替代美國員工,且在 H-1B 員工入職前 180 天至入職後 180 天內,不得解雇同崗位美國員工(H-1B 員工培訓期除外)。這意味著,像亞馬遜、谷歌等此前被議員質疑 「一邊裁美國員工、一邊申 H-1B」 的大企業,將面臨嚴格監管,一旦違規,可能被暫停 H-1B 申請資格。

 

30 天公開招聘成強製要求,薪資、門檻必須 「全透明」

 

今後,雇主申請 H-1B 職位前,必須在美國勞工部(DOL)公開網站上發布職位信息,且公示期不得少於 30 天。公示內容需包含 「薪資範圍、最低學歷 / 培訓 / 經驗要求、申請流程」 等核心信息,確保美國本土求職者有充足時間了解並投遞崗位。這一規定徹底堵死了 「暗箱操作」 空間,讓 H-1B 招聘從 「隱秘」 走向 「陽光」。

 

大企業 「外籍員工占比」 受限,50 人企業成監管重點

 

法案對 「外籍員工密集型」 企業劃出紅線:若雇主在美國境內員工數量超 50 人,且 H-1B+L-1 外籍員工占比超過 50%,將被限製新增外籍員工招聘。同時,員工超 100 人且外籍員工占比超 15% 的企業,還需接受勞工部每年的強製合規審計,確保未違規壓低薪資、損害美國員工權益。

「國會設立 H-1B 和 L-1 簽證,是為了讓企業在找不到本土頂尖人才時『補位』,而非成為排擠美國工人的工具。」 格拉斯利在法案發布會上直言,「現在很多雇主利用簽證找廉價外國勞動力,我們必須恢復這些項目的初衷。」 德賓則補充道:「大企業一邊裁數千美國員工,一邊為外籍員工提交簽證申請,這種行為必須被製止。」

 

L-1 簽證 「漏洞」 被堵死!新辦公室申請加嚴!

 

如果說 H-1B 改革聚焦 「公平競爭」,那麽 L-1 簽證改革則瞄準 「濫用漏洞」—— 長期以來,部分企業將 L-1 簽證(用於跨國公司內部調派高管、專業人才)異化為 「外包勞動力工具」,把外籍員工派往第三方公司工作,規避薪資和勞工監管。此次法案通過多重條款,徹底收緊 L-1 申請與使用規則。

 

限製 「外派第三方」,1 年期限 + 豁免審批雙保險

 

該法案規定,L-1 員工被派往 「非申請企業及其關聯公司」(如外包合作方)工作的累計時間,不得超過 1 年。若確有必要延長,雇主需向勞工部申請豁免,並證明以下三點;

  • 接收方企業不會用 L-1 員工替代美國員工;
  • L-1 員工仍由申請企業主導管理;
  • 外派並非 「單純提供勞動力」,而是與申請企業的核心業務(如技術支持、產品服務)相關。豁免申請需在 7 天內完成審批,效率與嚴格度兼顧。

 

新辦公室申請 「加門檻」,12 個月試用期 + 硬核證明材料

 

對於 「美國新設立辦公室」 的 L-1 申請,法案提出更嚴苛要求。首次獲批期限僅 12 個月,且雇主需提交 「商業計劃、辦公場地證明、資金能力證明」 等材料;若想延長,還需補充 「過去 12 個月業務運營記錄(如持續提供產品 / 服務)、員工薪資單、財務狀況報告」 等,證明新辦公室具備 「穩定運營能力」。同時,同一申請人 2 年內不得多次以 「新辦公室」 名義申請 L-1,防止 「鉆空子」。

 

薪資、福利與美國員工 「同等待遇」,違規處罰翻倍

 

與 H-1B 類似,L-1 員工(尤其是工作超 1 年者)的薪資需滿足 「三重標準」:不低於當地同職業普遍工資、同職業中位數工資、職業技能 2 級中位數工資(取最高值)。同時,雇主需為 L-1 員工提供與美國員工 「同等標準」 的福利,包括醫保、退休金、獎金、股票期權等,禁止 「差別對待」。若違規,單條處罰最高達 2.5 萬美元,且 1-2 年內禁止提交新的 L-1 申請。

 

外籍員工有了 「護身符」!不怕 「維權丟身份」!

 

對 H-1B/L-1 持有者而言,法案中最受關註的莫過於 「舉報人保護條款」—— 此前,不少外籍員工因擔心 「被解雇、丟身份」,即便遭遇 「薪資縮水、福利克扣」 也不敢維權。而此次改革徹底改變這一現狀。

法案明確規定:雇主不得因員工 「舉報違規行為」(如少付工資、濫用簽證)而采取 「解雇、威脅、歧視」 等報復措施;若員工因舉報被解雇,其簽證身份將自動延長 90 天(或至原簽證到期日,取先到者),期間可合法尋找新工作或辦理身份轉換,且不會因 「失業」 累積 「非法居留時間」。

「這對年輕外籍專業人士來說是『救命保護』。」 拉吉夫・S・卡納律師分析,「很多人怕維權丟身份,只能忍氣吞聲,現在他們可以放心舉報違規行為,不必擔心『飯碗和身份二選一』。」 此外,雇主還需在 21 個工作日內,向員工提供 「移民申請相關文件」(如 petition、政府通知),保障員工的 「信息知情權」。

有人擔憂 「這些條款會讓雇主招聘 H-1B/L-1 員工時更謹慎」,但從本質來看,此類約束並非 「限製招聘」,而是 「規範用工」—— 它針對的是 「故意克扣薪資、濫用簽證的不良雇主」,對合規經營、重視員工權益的企業而言,反而能減少 「違規風險」,形成更健康的雇傭環境。對 H-1B/L-1 持有者來說,條款帶來的 「維權安全感」 與 「信息透明權」,無疑是實實在在的權益升級,讓他們能在更公平的環境中工作,而非陷入 「敢怒不敢言」 的困境。

 

改革背後:哪些人最受益?

 

從法案整體邏輯來看,此次改革並非 「關閉外籍人才通道」,還是回到川普「大刀闊斧」的修改H-1B政策的初衷:不需要那麽多人都在美國工作,優化人才篩選標準,以下三類人群將成為主要受益者:

  • 美國 STEM 領域高學歷人才:STEM 碩博畢業生優先級最高,相當於 「跳過抽簽直接排隊」,留美工作確定性大幅提升;
  • 高薪技術人才:無論是否為美國本土畢業,只要雇主願意支付 「技能 4 級」 以上薪資,就能在優先級中占據優勢,體現 「高價值人才優先」;
  • 合規企業與誠信雇主:嚴格的監管將淘汰 「靠廉價外籍勞工盈利」 的企業,而合規、重視員工權益的企業,將在簽證申請中更具優勢,形成 「良幣驅逐劣幣」 的格局。

 

目前,法案已提交參議院審議,若順利通過,將從 「申請機製、雇主責任、員工保護」 三個維度重塑美國技術移民體系。對計劃留美的留學生、在美工作的外籍員工、依賴外籍人才的企業而言,需盡早熟悉新規,提前規劃 —— 畢竟,「靠實力說話」 的時代,已經到來。

 

留美不再 「拼運氣」!

 

從 10 萬美元申請費到薪資加權抽簽,美國 H-1B 政策的一系列調整,正在傳遞一個明確信號:留美機會不再是 「普惠性福利」,而是向 「高技能、高薪人才」 集中。對留學生而言,這既是挑戰 —— 剛畢業時的薪資劣勢會直接影響抽簽;也是機遇 —— 若能在專業領域深耕,拿到高薪 offer,留美概率將比以往更高。未來,留美之路不再靠 「運氣」,而是靠 「實力 + 規劃」。盡早鎖定高薪領域、積累工作經驗、做好身份布局,才是應對政策變化的核心策略。

 

赴美留學”長期主義”邏輯

 

面對 H-1B 等各類非移民簽證政策的不確定性與高門檻,對於有長期赴美發展規劃(如定居、職業穩定發展、子女教育等)的群體而言, 需要具穩定性與確定性的身份路徑。

自2022年3月EB-5新法實施以來,為全球投資者開啟了一扇全新且極具吸引力的綠卡「快車道」!時至今日,EB-5新法下的三類簽證預留項目(農村項目,城市高失業率項目,基建項目)仍無公告排期可以雙遞交!

 

通過「雙遞交」,90天身份合法化,擺脫雇主限製。遞交移民申請後,無需獲批即可同步提 I-485,快速拿 Combo 卡(EAD 工卡 + AP 回美紙)—— 既保障在美合法居留工作,又為超齡子女鎖定年齡,規避排期風險。

 

需要註意的是,實質排期已經在農村項目和城市高失業率項目中形成。目前唯一沒有排期(既沒有官方排期/簽證公告排期,也沒有隱形排期/實質排期的項目只有基建項目)的只有基建項目,投資人務必了解清楚,做好規劃!

 

對於有赴美發展規劃的群體而言,面對 H-1B 簽證的高門檻與不確定性,需跳出 「單一依賴工作簽證」 的思維,結合自身職業目標、家庭需求與資金實力,選擇更具 「長期穩定性」 的路徑。別忘了,美國移民體系的核心始終圍繞 「吸引對美國經濟與社會有價值的群體」,無論是 「高技能工作」 還是 「合規投資」,本質都是通過自身貢獻獲取在美發展的機會。在政策波動的大背景下,以 「長期主義」 視角選擇適配路徑,才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優解。

 

來源參考:www.grassley.senate.gov

Categories
Consent Preferen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