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-1B「10萬美元申請費」的風波還未平息,美國國土安全部(DHS)又發布了針對H-1B抽簽流程的擬議改革方案。新規於9月24日在《聯邦公報》(Federal Register)上正式發布,進入為期30天的公眾評論期。
這項改革方案旨在以薪資水平作為加權標準,取代長期以來的隨機抽簽形式,將有限的簽證名額發放給更高技能、高薪資的受益人。
新規的核心內容
在每年的H-1B電子註冊數量超過8.5萬份年度配額時,全新的H-1B抽簽規則會將薪資水平作為重要的變量,進行加權隨機選擇:Level 4工資等級的受益人可進入抽簽池4次,Level 3受益人進入3次,以此類推;越高的工資即對應越高的權重,進入抽簽池的次數就越多,被抽中的概率會越大。
需要特別註意的是,「一人一抽」製度在新規中依然保留,即每個受益人僅能中簽一次,不因多家雇主註冊而重復中簽。但在加權抽簽中,系統將根據所有註冊中的最低工資等級來確定該受益人的抽簽權重(即在抽簽池中出現的次數)。
國土安全部給出的數據顯示,在原先的隨機抽簽模式下,四檔薪資水平受益人的中簽概率均為29.59%。而全新的加權模式之下,Level 4薪資等級的受益人中簽概率將大幅提升至61.16%,入門級別薪資的受益人中簽概率則會驟降至15.29%。
工資等級劃分標準:你在哪一級?
那麽,如何了解自己的工資等級呢?
各級別定義
- Level 1:行業薪資最低的20%左右,適合剛畢業新人;
- Level 2:行業薪資較低的35%左右,適合1-2年經驗者;
- Level 3:行業中位值,適合3-5年經驗骨幹員工;
- Level 4:行業前5%,適合專家級或管理崗位。
工資等級不僅看薪資金額,還要結合崗位職責綜合判定。要判斷自己處在哪一級,既要看數字,也要看崗位描述。
查詢方法
使用勞工部(DOL)工資查詢工具,輸入:工作所在州、地區;職業名稱/代碼(如Software Developers:15-1252);年份信息進行查詢。
H-1B註冊階段的信息申報
新規之下,雇主在為受益人提交H-1B電子註冊時,需提交更多的信息,包括受益人職位的SOC代碼、薪資情況、以及工作地點等,並確保與後續的LCA及I-129申請中的信息一致。
如果受益人有多個雇主為其提交註冊,或有多個工作地點,均以其中的最低工資等級為準;若受益人的薪資存在區間,也必須以最低值進行申報。
H-1B抽簽機製的改革,反映出美國更傾向於通過H-1B簽證篩選出高技能人才,科技大廠、高薪群體將從這項新政中受益。而對於應屆生等入門級別員工來說,盡管存在機會,但競爭的劣勢明顯。
剛畢業留學生,高薪Offer有多難?
對大廠Google、Meta、Amazon 等科技巨頭尚且能為稀有人才開出 Level 3-4 的薪資,讓申請人有機會進入抽簽池的次數更多,提高中簽率。
假如你拿到了矽谷(加州)某大廠的SDE offer,你的底薪需要達到26萬美元才有資格抽4次,有60%的中簽概率。註意,是底薪。期權股票、簽字費、bonus等統統不能加入。
假如你拿到了紐約某投行的前臺offer,你的底薪需要達到18萬才有資格。
對剛畢業的留學生而言,剛畢業起薪普遍低於資深工程師或管理層,大多數只能落在 Level 1—2 的工資區間,遠低於新規強調的高薪門檻。這意味著他們在抽簽中的「籌碼」明顯不足,中簽機會也將大幅縮水。即便是畢業於美國名校的STEM專業學生,在第一份工作中也很難達到政策所要求的高薪水平。
此外,初創公司或普通雇主通常無法提供高薪資,未來可能逐漸被擠出H-1B市場。整體而言,這項改革旨在限製「低薪雇傭」占用名額,把機會集中到高薪崗位。但對多數留學生來說,這也意味著留美之路不再靠運氣,而是要拼專業、拼崗位,甚至拼資源。
H-1B受限,身份規劃要「未雨綢繆」
目前,該草案正處於公眾意見期,未來30天可能有細節修訂,但大方向已經確定:「優先高薪、提高門檻」。
如果最終在2026財年前生效,將直接影響下一輪H-1B抽簽。在「抽不到簽證」就無法留美工作的困境中,OPT或許是他們僅有的過渡途徑。然而OPT時限有限,難以支撐長期身份需求。這無疑將加劇留學生在身份問題上的焦慮與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從10萬美元收費到工資加權抽簽,美國H-1B政策正快速轉向「高薪優先」。未來,留美機會不再單純靠運氣,而是要拼專業、拼崗位、拼資源。對有意留在美國的留學生而言,必須盡早規劃職業路徑與身份布局。特別時對於依賴H-1B/F-1的海外群體而言,每一次變化都可能帶來現實的沖擊;而對於已經拿到綠卡的人來說,這些風暴只會在身邊掠過。身份的不同,決定了安全感的差異。也因此,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思考如何走向更穩定的身份規劃,避免被政策反復推向被動。